今年1至11月,全市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24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数量再创新高。
科技创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市探索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全周期培育、全要素赋能”生态路径,持续打通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帮扶政策、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最后一公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企业培育方面,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方案,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围绕5条工业特色产业链、22条县域重点产业链条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挖潜强基行动,遴选识别具有承载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成长型优质中小企业1000余家,实行“小升规”培育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个梯度培育,实时监测、定期分析入库企业的重点经营指标,强化专班服务和“一对一”指导帮扶,为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厚植沃土。
在强化政策帮扶方面,我市落实落细国家和省市出台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促进工业稳增长6条政策措施,依托“党政新时空·政企直通车”平台,完善政策宣传、政策解读、政策咨询、政策订阅、政策诊断等七大功能,确保政策高效畅通落地。同时,推行政策“免申即享”,落实省、市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奖补资金,累计安排企业技术改造、创新攻关重点项目等各类专项资金1.1亿元。此外,还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举办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推介会,帮助专精特新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在推进产业集聚方面,我市将培优中小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围绕推进装备制造、氟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精准招商,举办沪明企业供应链专场对接会,促成厦工三重、三洋机械等一批上游企业进入上海企业供应商体系,引进落地福碳新材料、博诺安科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帮助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产业集群提质增效。
在促进融合发展方面,我市鼓励企业聚焦细分领域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融通,累计培育金属与装备制造产业专精特新企业37家、新材料产业专精特新企业44家。其中,海斯福公司高纵深比干法蚀刻气体、低GWP值电力绝缘气体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中机院海西分院大口径光学元件超精密加工装备关键技术解决了国家关键领域短板问题,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有效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