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136”工作法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来源:三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时间:2021-12-15 17:44

   近年来,三明市工信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部署要求,探索建立“136”工作法(“1”是建立一套机制,出台相关实施意见,设立全国工信系统首个“法官工作室”“检察官工作室”;“3”是聚焦三个阶段,开设“政企直通车”等,优化法律服务过程;“6”是突出六项措施,针对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为企业提供特色化法律服务),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新兴工业之城。 

    一、多维度普法宣传,树牢企业依法行政意识。一是内容精准化。结合工业企业特点,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宣传常态化。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将法治宣传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在制度建设、重大决策、行业管理、监管执法和纠纷化解等工作中强化法治宣传教育。三是载体多样化。采取户外宣传、网络宣传、知识问答、专题培训等方式,在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企业微信群等平台发布涉企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和风险提示,编制《风险防范审判白皮书》等宣传手册1万余册,引导企业规避风险。 

  二、精细化涉企服务,催生产业发展动力。一是优化审批服务。深入推行“五办”工作法和工程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推进“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改革,采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模式,做到“一件事”线上“一次办”,与办事窗口“零见面”。二是规范政策兑现。建立惠企政策精准对接工作机制,设立惠企政策兑现窗口,制定《惠企政策兑现清单》《惠企政策兑现指南》,实行“一窗受理、分流转办、限时办结、统一反馈”,让政策在阳光下运行。市级窗口15个单位59项惠企政策,今年1-10月累计办理24615件、兑现资金14.19亿元。三是畅通产业循环。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出台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措施,举办市级汽车、氟新材料、建材等行业线上线下“手拉手”活动,签约金额46亿元,带动本地产品销售。三明市创新搭建四大协作平台,打通“五难”操作链做法获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典型案例;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做法获评国务院减负督查典型案例。 

    三、特色化法治体检,推动产业绿色发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邀请律师、专家深入企业开展精准化、特色化的“把脉问诊”服务,找准企业发展薄弱环节,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全市超额完成“十三五”能耗“双控”目标,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7.2%,2家园区列入绿色改造园区,116家企业获评国家、省级绿色生产企业,49家企业获评国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三钢(集团)公司计量数据采集做法入选全国典型工业企业计量案例。三明市作为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地方,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四、精准化助企纾困,注入产业“金融活水”。一是优化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服务,推行融资担保“白名单”制度,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先后发布四批次企业融资担保“白名单”企业共312家。二是抓好供应链金融扩面增效。推动抵质押方式向“资产+”拓展,支持金融机构为工业企业发放排污权、应收账款、专利权等权益类质押贷款,提高企业融资能力。三是推出绿色金融产品。开创以用能权指标为质押的新型融资模式,全国首笔用能权指标质押贷款落地三明;推出全国首笔电e金福“绿色贷”,帮助企业缓解“煤改电”投资压力。三明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成效显著,全市不良率降至0.94%。 

  五、深层次破产重整,助力企业涅槃重生。通过破产重整、债权转让等方式厘清债权债务关系,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厂房。建立企业破产处置市级府院协调机制,首创全省破产资源数据库,推动资产优化利用。根据资产的适配性,充分利用政府招商引资平台,盘活存量资产,统筹协调解决破产企业资产处置难、重整投资人招募难等问题,加快推动破产资产变现或重整。2020年以来已化解企业债务风险4.66亿元,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涅槃重生。三明市作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且用地需求量较大的地方,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六、差异化善意执行,促进产业平稳运行。一是在全省率先建立涉金融案件“白名单”制度。坚持保护金融债权与扶持企业发展并重的理念,帮助26家次涉诉企业转贷续贷12亿元,实现政司银企多方共赢。二是推行工信领域柔性执法。采取适度监管、设置过渡期、预警提醒、守信激励等方式,对企业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预先提醒、主动指导、及时纠正等措施。三是探索开展企业合规管理。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司法理念,做好风险提示“前半篇文章”,截至目前,开展企业家培训2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探索开展司法办案“后半篇文章”,帮助企业建章立制规范生产经营活动。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